中国第大二癌症,为何许多人一发现就是晚期?
根据2017年世界癌症研究机构(IARC)最新发布的《五大洲癌症发病率》数据显示,胃癌是我国的第二大癌症,男性患胃癌比例为40/10万,女性为20/10万。
然而,胃癌除了发病率较高外,更让人恐惧的往往是很多人发现时已经是晚期。所以,如何预防胃癌,如何在早期发现胃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胃癌(gastric carcinoma)可以分为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其症状和疾病进展密切相关。
早期胃癌的病变仅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因此大多数没有症状。
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上腹不适、反酸嗳气、早饱等没什么规律性的消化不良症状(医学上称其为非特异性消化不良)。
而且时隐时现,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很难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很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
因此大多数早期胃癌只能在例行健康体检时发现。
一旦疾病发展到进展期,一些较明显的症状才会出现,多数患者也是因为这些症状就诊。
最常见的是上腹疼痛,还会伴有食欲减退、消瘦、呕血、黑便等症状,还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幽门梗阻、穿孔等并发症和肿瘤转移的相关症状。
从这看来,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倒很像是死于胃癌,进食量少、消瘦、动辄大口吐血,是不是挺符合的?
面对早期确诊率低的现状,或许了解胃癌的病因,并积极预防,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地域环境与生活、饮食 我国胃癌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西北与东部沿海地区胃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南方地区,这与他们长期使用熏制、腌渍、高油高盐食品有很大关系。
这类食品中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真菌毒素、多环芳烃化合物等致癌物或前致癌物。
幽门螺杆菌(Hp)是世界卫生组织列出的Ⅰ类致癌物,胃癌发病率与Hp感染率正相关,我国胃癌高发区成人Hp感染率在 60% 以上。
幽门螺杆菌能促使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及亚硝胺而致癌;其毒性产物CagA、VacA可能具有促癌作用,胃癌患者中抗CagA抗体检出率较一般人群明显偏高。
癌前病变系指容易发生癌变的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是从良性上皮组织转变成癌过程中的交界性病理变化。
癌前期状态属于临床诊断概念,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手术后胃等;癌前期病变属于病理诊断概念,包括上皮内瘤变、肠化生等。
当然这些癌前期变化还是需要引起足够的注意,如果诊断报告上出现了这些字眼,那么就需要提高重视,遵从医嘱进行定期的复查和治疗。
遗传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胃癌患者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其胃癌发病率较对照组高4倍。
除了遗传基因这一不可逆的原因外,饮食、生活习惯、前期筛查等方面,都可以做到一定的预防,以避免胃癌发生。
健康饮食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不新鲜和霉变的食物,以减少可能摄入的致癌物质;不要吃得太咸,尽量少吃腌制、熏制和油炸食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抗氧化的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绿茶中的茶多酚等都具有一定防癌作用,富含这些营养物质的食物也可以适当增加摄入。
筛查与胃部疾病的重视 从疾病角度来看,患有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胃溃疡、胃手术史的人群,如果疼痛强度、性质、发作时间改变。
原来有效的药物,逐渐变得效果不佳的慢性胃病患者;有黑便、消瘦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直系亲属有胃癌史的人群,都需要提高重视,及时治疗。
对于有胃基础疾病又发现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的患者,应该视情况考虑根治。
从预防筛查角度来看,40岁以上人群,每1-2年应该进行胃镜检查1次。
此外,鉴于胃癌有逐步年轻化的趋势,即便是40岁以下的人群,如果涉及到较多的上述危险因素或有反复胃部不适,也应该尽早接受胃镜检查。
很多人对胃镜检查的重要性没有足够认识,因为惧怕检查时的不适而排斥做胃镜,往往就错过了发现隐患的最佳时机。殊不知胃镜可怕,但胃癌更可怕。
说了这么多最终只有一个目的,改善生活习惯,重视筛查,避免胃癌“无端”发生。
知识改变生活,转给身边重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