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掰开吃?小心吃了也白吃
服药还是要看说明书啊,别太任性呐!乱掰、乱吃,不仅影响药效,可能还会导致不良反应!因此,了解正确的用药常识非常必要。
药物岂是你想掰,想掰就能掰?
大多数人服药会遵循药品说明书,但是仍旧有一部分人服药比较随性,认为药片难以下咽,把药片掰开吃,把胶囊打开来取里面的药粉吃,把口服制剂当成外用药来涂抹……
这样,真的行吗?
为啥药物有那么多剂型?
1、不同药物的性质不同。
如在胃中易被破坏的药物,如胰岛素就不能制成口服制剂,而要制成针剂使用。有些药物性质不稳定。如遇空气、光线和水分易分解、变质,易导致降效或失效,因此需要制成片剂、丸剂,甚至还需要包衣。
2、同一种药物剂型不同疗效也可能会完全不同。
如硫酸镁制成药水,热敷可以消肿,口服可以导泻;而制成针剂就成了抗惊厥药,用于治疗尿毒症、破伤风与高血压性脑病等。
3、缓控释制剂:
有些药物半衰期很短,长期服用依从性较差,容易漏服或是错服,因此研发人员绞尽脑汁,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单层膜溶蚀系统、渗透泵系统、微囊技术等)将这类药物制成缓控释制剂,减少每天的服药次数,大多数药物只需一天服用一次,大大增强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常见用药误区
错误服法1——碾碎
部分药物不可碾碎。一般控释、缓释、肠溶片剂药物碾碎后,药效迅速释放,打不到长效的目的。比如爱美拉唑肠溶片等药物,到肠道才会释放药物,若事先压碎吞下药粉,胃内酸性环境会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分解药物,导致药效减弱。
错误服法2——将胶囊剂拆开服用
药物制成胶囊服用的主要目的有四:
①消除或掩盖某些药物苦味和难闻气味。
②避免有些药物对口腔粘膜和胃粘膜的刺激作用。
③防止酸性胃液对药物功效的破坏。
④使药物在肠道被吸收而起治疗作用。
如果将胶囊内的药物倒出后服用,就可能出现由于药物味苦,难闻,或刺激口腔粘膜、胃粘膜而引起恶心、呕吐、腹痛、食欲不振等现象,或者药物被胃酸破坏。需要肠溶的药物,却在胃中溶解,而不能很好地被吸收,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遇到“整吃整排”问题,怎么办?
有患者服用药物后,自诉药不好,甚至说其是假药,问其原因,回答“服药后未吸收,整片药随大便排出来了”。
临床医师或药师应充分向患者告知,部分药物服药后,药片中的非活性成分可完整地通过胃肠道,不溶的外壳随大便排出。
值得注意的是,同一种药物制剂,成产厂家不同服用方法也会不同。
因为不同厂家生产的药物的制备工艺及其缓控释机制很有可能不同,因此服药时需要查看说明书或者咨询医师或药师。例如:
(1)骨架片:药物采用骨架型制作原理,药物和骨架材料完全均匀地相互分散,所以可沿着片面“中心线”将其掰成两个半片(通常厂家在生产时会做好明显的划痕可供掰成半片服用),但是掰开后的半片药需整个吞服,不可嚼碎。
(2)薄膜包衣片:只有保持膜的完整性才能使药物按照设定的速度和部位释放达到缓释/控释的目的,因此需整片吞服,不可掰开或咀嚼。如果掰开,则会引起药物的突释,造成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这些药不能掰开吃!
1、肠溶制剂:如红霉素肠溶片、麦迪霉素肠溶片、胰酶肠溶片等。
2、双层或多层薄膜包衣片:如双氯芬酸钠-米索前列醇片等。
1、 不管是缓释制剂还是控释制剂均不可磨碎服用(如药想掰开或碾碎吃,需咨询医师)。 2、 不能仅仅通过药片上是否有刻痕或中线来判断是否可以掰开服用。
3、 同一种药物,不同厂家生产可能制备工艺不同。
若想掰开药物故临床使用时一定要确定患者服用药物的制备工艺和生产厂家。
专家提示:
40岁以上人群是胃肠病胃肠癌的高发人群,应每年做一次胃肠健康检查。如果你“有胃痛、胃胀、反酸、烧心、口苦、口臭、嗳气、腹泻、便秘、便血”等胃肠不适症状应及时进行胃肠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