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呆了!爱吃这东西更容易长息肉?
胃息肉是什么?
想必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吧,
更不用说去预防它的发生了。
别急,
以下就为大家介绍
胃息肉的相关知识,
快带好小板凳前排听讲喽~
胃息肉主要指由胃粘膜上皮和/或间质成分增生所引起的息肉状病变。正常胃粘膜由于粘膜周围萎缩,出现腔内息肉状改变。增生性改变时,肥厚的粘膜也可出现息肉状改变。增生性改变既可出现局灶性或弥漫性息肉状改变。胃息肉还别名为胃酸,疼痛,恶心,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腹泻。
胃息肉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等症。对于胃息肉的治疗通常是经胃镜直视下,使用德国ERBE氩气刀切除息肉,术后原胃部不适症状会全消失,并且康复良好,无任何不适症状。胃息肉是一胃疾病较为严重的,为防止其发生恶变,所以出现胃部不适检查出胃息肉者,一定要趁早治疗。
诱发胃息肉的原因多
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
1、诱发胃息肉的主要原因还包括免疫因素。慢性萎缩性胃炎,部分与患者血中自身抗体有关。
2、化学因素。长期服用大量非甾体类消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等,另外烟草中的尼古丁可破坏吸烟者的胃粘膜屏障或影响胃粘膜的血液循环。
3、物理因素。长期饮浓茶,烈酒,食用过热,过冷,过于粗糙食物,可导致胃粘膜损伤。
4、心力衰竭,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营养不良等都可引起慢性胃炎,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和干燥综合症患者同时伴有萎缩性胃炎较多见,胃部其他疾病,如胃癌,胃息肉,胃溃疡等也常合并慢性萎缩性胃炎。遗传因素也受到重视。
5、生物因素。目前研究较深入的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被认为是很多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
喜欢吃肉的人爱长息肉
专家提醒,结肠息肉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长期进食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人群易患结肠息肉。部分胃肠息肉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胃肠息肉早期多无临床症状,有症状时常表现为腹胀、腹部不适,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黑便或便血等消化道出血表现,结肠息肉近肛门者可有息肉脱出肛门、大便形状异常、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
由此可见,胃息肉并不是小病,一定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在平时的生活中除了要注意生活细节之外,一旦发现患了胃息肉,是不会自己好的,所以一定要尽早到医院治疗。
胃肠息肉易癌变吗?
胃肠专家介绍,胃肠道息肉是指胃肠道黏膜面凸起到腔内的任何可见的过度生长的组织。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及错过瘤性息肉。随着腺瘤息肉体积的长大,其癌变率也随之增加,总癌变率为10%~20%。广基息肉比有蒂息肉易于癌变。故息肉一经发现,即使是小腺瘤,也应及时切除。
据介绍,胃息肉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大约三分之二的息肉出现在60岁以上的人群。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相似。很多胃息肉的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因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高的地区人群胃息肉发病率也比较高。大肠息肉是常见病,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至80岁可达30%~40%,结肠息肉发病率我国是2.3%-4.4%,以男性稍多见。
胃肠道息肉如何早发现?
专家指出,胶囊内镜、无痛胃肠镜检查等均可检测出胃肠道息肉。一旦发现胃肠道息肉,一般都须切除,多数胃肠道息肉都可在内镜下行息肉电切等治疗。
成都博仕胃肠病医院专家推荐:对50岁以上人群行大便潜血和内镜检查,由于部分胃肠道息肉还有家族集聚和遗传的特点,故对家族性息肉病家族成员从10岁开始行结肠镜检查,一旦发现息肉,则须行内镜下切除。息肉切除术后一般要求1年之后复查内镜,一直复查至未发现息肉,之后可3-5年复查内镜。
专家提示:
40岁以上人群是胃肠病胃肠癌的高发人群,应每年做一次胃肠健康检查。如果你“有胃痛、胃胀、反酸、烧心、口苦、口臭、嗳气、腹泻、便秘、便血”等胃肠不适症状应及时进行胃肠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