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臭是指从口腔或其他充满空气的空腔(如鼻、鼻窦、咽)中所散发出的臭气,调查研究显示全球10%~65%的人曾患口臭,严重影响人的心理和社交活动。
引起口臭的原因复杂,研究表明,不同疾病可引起不同气味的口臭,且呼出气体的成分也有所不同;如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口腔可出现酸臭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呼出的气体中带有丙酮味;肝病病人的口气带有腐臭味;肾脏病人呼出带氨味的气体。因此,根据患者呼出气体的组成和性质,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生理性口臭是指机体无病理性变化,主要是由不良生活和卫生习惯引起的短暂口臭,如
①韭菜、臭豆腐等刺激性食物,含有硫化物成分,食用后异味可残留于口腔中;
②烟草中不仅含有挥发性硫化物,还能使口腔干燥、导致牙周病,引起口臭;
③唾液具有抗菌、杀菌、清洁口腔的作用,睡眠时由于唾液分泌量减少,抑菌作用减弱,产生大量的挥发性硫化物、氨等物质,从而引发短暂性口臭,多见于早晨起床;
④不勤刷牙等不良口腔卫生习惯,可导致大量食物残渣长时间嵌塞于牙缝中,经口腔细菌发酵、分解产生大量的挥发性硫化物、吲哚等物质,而产生口腔异味,食物残渣和脱落粘膜上皮细胞亦可引起舌苔和舌背菌斑的增加导致口臭;
⑤长期饮酒、食肉、熬夜、失眠等均可引起生理性口臭。
为预防此类口臭的发生,应保持良好健康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早、晚正确有效的刷牙、保持口腔及舌苔卫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忌烟酒、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病理性口臭是指由机体病理性改变引起口腔异味,主要为口腔内病理性变化及许多与全身性疾病相关的问题。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病理性口臭又分为口源性口臭和非口源性口臭。
口腔内存在大量细菌,分解蛋白质、肽和氨基酸所产生的含硫气体导致的。蛋白质中有两个含硫的氨基酸组成成分,即胱氨酸和蛋氨酸。它们分解后产生的含硫化合物有硫化氢、甲基硫醇、二甲基硫化物和二甲基二硫化物。此外,一些有机酸也与口臭有关,如丁酸和丙酸,以及吲哚、甲基吲哚和尸胺等化合物,产生口源性口臭。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其呼出的气体中有难闻的臭味,说明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后有口臭发生。近年来有较多学者采用不同方法研究幽门螺杆菌与胃肠管疾病的关系,以了解两者是否相关。
1)幽门螺杆菌具有尿素酶活性,可以分解尿素产生氨,氨是一种具有特殊臭味的物质。
2)体外培养的幽门螺杆菌可以产生硫化氢和甲硫醇。
3)由于幽门螺杆菌是引起上消化道各种病变的重要因素,当存在该菌感染时,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及胃动力受到损害,可能导致食物在胃肠中潴留时间过长,经胃肠道内其他细菌腐败分解产生各种有臭味的气体。
4)有研究以为,牙周致病菌与幽门螺杆菌具有协同作用,幽门螺杆菌与牙周病发病密切相关,同时幽门螺杆菌可通过加重牙周炎而间接导致口臭。
2.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引起口臭的机制,缘于胃、十二指肠内胃酸、胃蛋白酶、胆盐和胰酶等内容物反流到食管,损伤食管黏膜且引起食管炎症、糜烂、溃疡或狭窄,波及整个食管上括约肌至口腔,病变区厌氧菌及兼性厌氧菌产生等等臭味经口腔呼出,引起口臭。另外,胃食管反流病引起食管症状外,其反流物可至口腔引起类似症状。在口腔,胃食管反流病导致的口腔糜烂使患者无法正常维护口腔卫生,使得菌斑软垢沉积于牙面,食物残渣滞留于口腔,经菌斑中厌氧菌腐败坏死作用,从而存在口臭。
3.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多表现为持续或间断的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饱胀、烧心、嗳气等。消化不良可以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和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不良相关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有50%的消化不良者存在着口臭。
博仕医生表示:消化不良者胃肠道功能较弱,食物不易消化和排空且在胃内存留的时间延长,食物在细菌的作用下腐败并释放出挥发出异味,腐败食物及其异味极易反流,异味经口腔呼出或残留于口腔,便形成了口臭。这部分患者多伴有胃食管反流的症状,如返酸、烧心、胃胀和嗳气等。
4.炎性肠炎患者
除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食管反流病和消化不良外,有学者发现炎性肠炎患者的口臭率较高。患有十二指肠和食管疾病的青少年及儿童多伴有口臭。
5.便秘
便秘也可引发口臭,便秘患者肠道中的益生菌尤其是双歧杆菌的数量显著减少,致病菌数量明显增加,出现较严重的肠道菌群紊乱,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减少,最终引发口臭。
6. 代谢性疾病
营养性肥胖症、糖尿病、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均可引起口臭;患者长期以高脂饮食为主,摄入的膳食纤维较少,导致肠道菌群的营养成分不足,短链脂肪酸的合成底物减少,造成口腔短链脂肪酸的量降低,引起口臭。
7.其他
形成原因主要包括服用某些药物、肾病、血液病、重金属中毒等,都会产生口臭,这与药物在体内代谢产生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挥发性有机物有关,多为短暂性口臭,停药后即可消失;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口气中含有三甲胺成分,具有氨类刺激性气味,亦可作为肾脏疾病诊断和评价治疗的标志物;此外,维生素缺乏、精神紧张和焦虑亦会引起口臭。